配资炒股软件
文 | 田东江
7月20日为初伏,标志着时令进入了三伏。俗谚有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,意谓一年之中三九天最冷而三伏天最热。那么,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来到了。40年前我初来广州时,电风扇亦无,饱受其苦,条件与感受与古人差不了多少。如潘岳说“挥汗辞中宇,登城临清池”,包佶说“几度衣裳浣,谁家枕簟清”,梅尧臣说“日色若炎火,正当三伏时”,王言史说“谁怜在炎客,一夕壮容消”。白子仪的句子可能最夸张:“炎天三伏经初伏,火烈石焚疑此时。”
初伏之后有中伏、后伏,合称三伏。《初学记》引《阴阳书》云:“从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,第四庚为中伏,立秋后初庚为后伏。”这是说三伏天的确定一句。庚,10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中的第7字。前人采用干支纪日,则从夏至开始,第3个庚日出现时即入初伏,第4个庚日入中伏,立秋后第1个庚日入末伏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,秦德公二年(前676),“初伏,以狗御蛊”。张守节认为:“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,故云初伏。伏者,隐伏避盛暑也。”颜师古此前已道出这个观点,在注释《汉书·郊祀志》秦德公“作伏祠”时指出:“伏者,谓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,故为藏伏,因名伏日也。立秋之后,以金代火,金畏于火,故至庚日必伏。庚,金也。”什么叫“以狗御蛊”呢?张守节又说了:“蛊者,热毒恶气为伤害人,故磔狗以御之。”那么,又为什么是狗?“狗,阳畜也。以狗张磔于郭四门,禳却热毒气也。”
在前人看来,三伏天的燥热之气是地下所散发出来的毒邪之气,因而杀狗淋血、把狗皮悬挂于城门可以驱邪避毒。《后汉书·和帝纪》载,永元六年(94)“六月己酉,初令伏闭尽日”。李贤注引《汉官旧仪》云:“伏日万鬼行,故尽日闭,不干他事。”闭户,为的是祛灾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南朝“六月伏日,并作汤饼,名为辟恶饼”,又引《魏氏春秋》云“何晏以伏日食汤饼,取巾拭汗,面色皎然,乃知非傅粉”,可知伏日吃避恶饼,从三国时就开始了。《太平御览》引鱼豢《典略》云,三国时三伏还要大吃大喝,“大驾督许(昌),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”,结果刘松“与绍子弟日共宴饮,常以三伏之际,昼夜酣饮,极醉,至于无知,云以避一时之暑”。这一段,《初学记》注释“避暑饮”时,说是出自曹丕的《典论》。
从官方层面看,汉代仍是“吃伏”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载:“伏日,诏赐从官肉。”分肉的那天来晚了,东方朔乃“拔剑割肉”,一边动手一边说同僚:“伏日当蚤归,请受赐。”拿上一份便回家了。分肉的告了状,汉武帝让东方朔把事情说清楚,“朔免冠谢”。武帝说起来吧,自责就是。东方朔开口便道:“受赐不待诏,何无礼也!拔剑割肉,壹何壮也!割之不多,又何廉也!归遗细君(老婆),又何仁也!”武帝笑了:“使先生自责,乃反自誉!”宋朝某个三伏天,梅尧臣记起此事,还赋诗一首:“伏日每苦热,古来亡事侵。尝闻东方朔,割肉趋庭阴。百职当早罢,将畏赫日临。我无归遗人,怀念空沾襟。”
“吃伏”之外,真正解决问题是依靠冰来降温。《邺中记》云:“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,三伏之月,以冰赐大臣。”石虎是十六国时的后赵皇帝。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中有杨国忠家族以“冰山避暑”,又每至伏日以“冰兽赠王公”,还“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,或饰以金环彩带,置之雕盘中,送与王公大臣”,行笼络之能事。梅尧臣“日色若炎火”诗,亦因《中伏日永叔遗冰》:“盘冰赐近臣,络绎中使驰。莹澈肖水玉,凛气侵入肌。近日多故友,分贶能者谁……天子厚于公,不使炽毒欺。公亦厚于我,将恐煎熬随”。欧阳修享受这种待遇,而未忘老友,令梅尧臣十分感动。清朝时还有赐冰。《燕京岁时记》云:“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,各衙门例有赐冰。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,自行领取,多寡不同,各有等差。”在民间,则各有各的适应三伏的方式。《清嘉录》云苏州三伏天,“好施者,于门首普送药饵,广结茶缘。街坊叫卖凉粉、鲜果、瓜、藕、芥辣索粉,皆爽口之物。什物则有蕉扇、苧巾、麻布、蒲鞋、草席、竹席、竹夫人、藤枕之类,沿门担供不绝”,澡堂子则“暂停爨火”。
最有趣的三伏诗,莫过于三国时程晓的《伏日》。诗有不同版本,兹录《太平御览》卷三一所载:“平生三伏时,道路无行车。闭门避暑卧,出入不相过。今世能襶子,触热到人家。主人闻客来,颦蹙奈此何。摇扇臂中疼,流汗正滂沱。传戒诸高明,热行宜见呵。”能,即褦,褦襶,衣服粗重宽大,既不合身又不合时,因而比喻无能,不晓事。那么,这首诗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:大热天的,不该到人家串门,串的话,很招人烦。
据说配资炒股软件,1981年8月24日,卸任美国总统后的卡特访问北京,一下飞机便结结巴巴地说了“今世褦襶子,触热到人家”那两句。8月时节,北京正热得很,卡特颇有自嘲的意味。而能搬出那两句,也说明其幕僚的汉语造诣很不得了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