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提升消费只有两条路:一是取消各类消费限制炒股配资行情,二是增加消费者收入。下面我用几分钟时间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。
7月上旬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的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数据。尽管6月份物价同比去年同期上涨0.1%,但今年1-6月整体同比仍下降0.1%,物价持续处于萎缩状态。从逐月数据来看,2025年上半年的物价走势更为具体:2月份同比下降0.7%,3月、4月、5月均同比下降0.1%,也就是说在6月份之前,2至5月已连续4个月出现物价同比负增长。
从经济学角度分析,当前经济正面临通货紧缩压力。自2024年9月起,国家围绕提振消费出台了多项政策,但截至2025年7月,上半年消费依然不振,物价表现冷清。
在统计局发布数据后,部分省市也陆续出台了本区域内的消费提振文件,涉及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及房地产领域,然而这些文件给人的整体感觉是“羞羞答答、半遮半掩”。
若按照这类文件的思路推进,恐怕难以深刻认识到当前经济面临的严峻局面。这既包括实体经济中投资与消费的困境,也涵盖房地产持续调整的压力,以及下半年中国对外出口可能遭遇的潜在挑战。
回顾过往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,这种“挤牙膏式”的政策往往会拉长调控周期、增加调控成本,甚至可能陷入市场不买账的境地。
因此,我们必须直击消费不振的本质:一方面,各类隐性消费限制政策仍在以合理化、合法化的名义存在。以购房限制为例,如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背景与出台限制政策时已大相径庭,可相关政策却仍“刻舟求剑”,从经济学角度看,取消限购的推进如此艰难,实在令人费解。
除了房地产,汽车消费限制也值得关注。过去,汽车限制多源于尾气排放、节能要求及城市道路拥堵等原因,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尾气排放问题已得到极大改善。
此外,若能增加汽车消费,尤其是一线城市主动取消各类汽车消费限制,不仅能让老百姓满意,还能带动停车场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。否则,经济投资将缺乏抓手,消费也会像“戴着镣铐跳舞”——政策想刺激消费,有消费能力的人却受限制无法消费,形成“左右手互搏”的局面。在我看来,房子和汽车几乎是中国最大的两类消费。
除了上述两类,现实中还有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。比如今年上半年出台的禁酒令,国家出台初衷良好,指导文件精神也清晰明确,但到了地方却被“歪嘴和尚念歪了经”,出现层层加码的情况,这背后其实是懒政的表现。
因此,自5月以来,随着禁酒令在各地变本加厉地实施,许多地方的餐饮业出现了关门倒闭的现象。类似这样的政策还有不少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。这些都属于消费领域中若明若暗的限制。
再看另一个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——收入。近年来,受经济下行、内卷等因素影响,人们收入增长乏力,就业压力较大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需千方百计增加消费者收入:对于中产家庭,可通过增加财产性收入(如优化股票市场环境)、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式来提升其收入;对于弱势群体和退休人员,应适当提高退休工资、失业救济金等;对于体制内人员,过去几年不少地方以各种理由降薪、减员,若长期将其收入压制在较低水平,也难以真正提振消费。
最后想补充的是,总体而言,体制内人员(包括公务员、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人员)的收入和社保相对有保障,后顾之忧较少,消费能力较强。不应给这一人群戴上诸多隐性的“玻璃手铐”,将他们排除在消费市场之外。如果只针对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出台刺激政策,试图“扎针”让他们消费,恐怕这些政策最终很难落地见效。
免责声明: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,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,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、抛售或持有的建议,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,您应自主投资决策,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