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前言》——中国股票配资
6000万人口的大汉帝国,15年后只剩下2100万。
这不是战争,不是瘟疫,而是一个读书人的政治实验。
王莽,用他的理想主义,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人道灾难。
——《壹》——
完美伪装下的野心家公元5年,汉平帝突然死亡,朝堂一片混乱,外戚王莽站了出来,他面容沉静,声音平和:"为了汉室江山,我愿意承担重任。"
没人想到,这句话会要了4000万人的命。
王莽不是普通人,他姑姑王政君是太皇太后,掌控着整个朝廷,但王莽从不依靠这层关系炫耀,相反,他把自己包装成了完美的道德楷模。
展开剩余89%史书记载,王莽"身长七尺五寸",约173公分。
这在当时算是标准身材,但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外貌,而是他的行为,王莽孝顺母亲,照顾寡居的嫂嫂,地位越高,对人越谦虚。
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始终接近清贫。
妻子因为穿着朴素出门迎客,竟被认为是仆佣,这种反差太强烈了,在一个贪腐成风的时代,王莽像一股清流, 儒生们崇拜他,百姓们支持他,就连朝中大臣也对他刮目相看。
但这一切,都是精心设计的伪装。
公元5年,王莽做了一个关键决定: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, 一个两岁的孩子当皇帝,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需要摄政。
王莽顺理成章地成了"摄皇帝",从这一刻开始,汉朝的命运就被改写了。
公元5年,一个叫孟通的县长在疏浚水井时挖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,石头上圆下方,身上有红色的字,写着:宣布安汉公王莽为皇帝。
王莽听说后"非常兴奋",他立刻向姑姑太后王政君禀告。
在弟弟王舜的鼓动下,王政君听取了"群臣百姓"的意见:让王莽代理年幼的刘婴,称为"摄皇帝",但"摄皇帝"还不是真皇帝。
公元8年,更多的"祥瑞"出现了。
各地官员纷纷上报发现了写有"王莽当为皇帝"字样的铜匮、石函,这些"天命"来得如此及时,如此密集,明显是人为制造的,但老百姓相信了。
公元9年1月10日,王莽废黜孺子婴,自立为皇帝。
改国号为"新",建都长安,西汉王朝211年的统治,就这样结束了。
——《贰》——
理想主义的灾难实验称帝后的王莽,开始了他的"理想国"实验,他要恢复周朝的制度,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,在他的设想中,没有土地兼并,没有贫富差距,人人安居乐业。
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。但执行起来,却是另一回事。
公元9年,王莽宣布了第一道改革令:"将天下田改曰王田,奴婢改称私属,均不得买卖。"一夜之间,所有的土地都成了国有。
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被收归国有。
王莽想用这种方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,地主们愤怒了,他们世代积累的财富,突然间全部归零, 而那些本来指望分到土地的农民,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得到。
因为国家根本没有能力重新分配土地。
更荒谬的是,王莽还规定:"男丁未满八人,而田超过一井者,分余田给九族邻里乡党。" 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一个家庭如果男丁少,就要把多余的土地分给别人。
这完全违背了人性和经济规律。
王莽还在其他方面进行"改革",改官制: 所有的官职名称都要改成周朝的叫法,郡太守改叫大尹,分为卒正、连率等等级。
老百姓完全搞不懂这些新名词是什么意思。
改币制: 王莽在位15年间,货币改了5次, 每次改制,老百姓手里的钱就贬值一次,最后钱多得像垃圾一样,没人要。
五均六筦: 国家垄断盐铁酒的生产和销售。
还要控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,结果是黑市横行,物价飞涨,王莽的每一项"改革",都是从书本出发,完全不考虑现实情况。
他把复杂的社会问题想得太简单了。
公元12年,王田制遭到强烈反对, 王莽眼看局面控制不住,只好宣布取消这项改制,但为时已晚,社会矛盾已经被彻底激化。
公元11年,灾难开始了,黄河决口。
史书记载:"河决魏郡,泛清河以东数郡。"洪水淹没了几十个郡县,百万人流离失所,按理说,这时候应该全力救灾,但王莽在干什么?他在打仗。
同年,王莽发兵30万攻打匈奴。
这场战争有多荒谬?王莽强行将匈奴的居住地划分为15个部分,并立呼韩邪单于的15位子孙为单于,他以为这样就能分化匈奴。
结果呢?匈奴人彻底愤怒了, 边境战争不断,汉朝军队死伤惨重。
——《叁》——
怒火燎原,血色终章更荒谬的是征讨句町, 王莽发动20万军民征讨西南小国句町,因为军粮跟不上,士卒饥饿疫病,三年多死了数万人。
就这样,一个本来应该休养生息的帝国,被王莽拖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泥潭。
公元17年,更大的灾难来了,全国爆发蝗灾和旱灾,史书记载:"天凤四年,全国发生蝗灾、旱灾,饥荒四起。"这时候的物价有多夸张?
米价从汉文帝时的每石数十钱,涨到了2000钱。
涨幅超过6000%,老百姓吃不起饭了,史书记载,南方很多地方的人"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",但这还不是最惨的。
公元22年,大瘟疫爆发,史书记载:"大瘟疫爆发,死亡人数几乎占了一半。"
注意这个数字:一半的人口死于瘟疫,此时的帝国,已经不是人间,而是地狱,"人吃人"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出现,文明社会的底线完全崩塌了。
民不聊生的时候,王莽在干什么?
他在举办婚礼,史书记载,为了对外表示新朝统治的稳定,已经68岁的王莽特意把毛发染黑,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婚礼。
这就是王莽的政治智慧, 国家都快完了,他还在演戏。
但人民的怒火,已经无法压制,公元17年,新市的饥民王匡和王凤,以绿林山为基地,组织了数千人武装起义,第二年,山东的樊崇也举起了反旗。
起义军把眉毛染红作为标志,史称"赤眉起义"。
王莽派兵镇压,结果呢?公元21年,新莽军队2万人进攻绿林军,全军覆没,起义军的力量迅速壮大,公元22年,绿林山发生疫病,起义军被迫分兵。
一路西入南郡,称"下江兵";一路北上南阳,称"新市兵",此时的王莽,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。
——《肆》——
血泪账单公元23年,决定性的战役爆发了,昆阳之战,王莽调集几十万大军,准备一举消灭起义军,在他看来,这些"乱匪"不堪一击。
但战争的结果让所有人震惊。
起义军中一个叫刘秀的偏将军,率领13名骑兵突围出城,带领数千援军里应外合,竟然击败了王莽的几十万大军。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。
昆阳之战后,王莽的统治彻底崩溃了,各地起义军纷纷响应,新朝土崩瓦解,公元23年10月6日,绿林军攻入长安。
王莽在混乱中被杀,新朝灭亡。
据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记载,公元3年,西汉有户口1300多万,人口5900多万,是"汉之极盛",到东汉建立前,人口锐减至约2100万。
这意味着在王莽统治的15年间,近4000万人消失了。
相当于今天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人口,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,因为很多偏远地区的人口根本没有统计在内,实际的死亡数字可能更高。
史书记载,当时的惨状是:"死者无人掩埋,生者流散逃亡,老弱妇孺被俘虏。"
更可怕的是,这种死亡不是瞬间发生的,而是持续了15年,整整一代人,就这样在王莽的"理想国"实验中消失了。
对比一下其他历史时期:秦末农民起义,全国人口减少70%。
但那是在战乱中,而且持续时间较短,三国时期,人口损失98.3%,但那是三国混战,持续了几十年,而王莽时期,15年就造成了65%的人口损失。
而且很大一部分死亡中国股票配资,是由王莽的政策直接造成的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。
发布于:河南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